找到相关内容414篇,用时3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佛教的认识路线 ——从认知科学谈起

    。谓于境界取种种相。”   “云何行蕴。谓除受想诸馀心法及心不相应行。云何名为诸馀心法。谓彼诸法与心相应。彼复云何。谓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、欲、胜解、念、三摩地、慧、信、惭、愧、贪善根、善根、痴善根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舍、不害、贪、、慢、无明、见、疑、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骄、害、惭、无愧、昏沈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忘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、恶作、睡眠、寻、伺。是诸心法。五...

    杨新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2851049.html
  • 布伦塔诺哲学与大乘佛教原理

    有法:  遍行五: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  别境五: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。  善十一: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失捨、不害。  烦恼六:贪、、痴、慢、疑、不正见。  随烦恼...破外色,非经义也。”[5]又:能海上师《现证庄严论清凉记》曰:“或谓佛法说三界唯心,岂可不许有心自性?当知佛明说三界之中方是唯心,三界皆空,超出三界,尚何心之可唯?又或执真如有自性,唯其自性方名真如,...

    许为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152032.html
  • 《涅槃经》与禅宗思想(2)

    平等,:“若有一人以刀害佛,复有一人持□檀涂佛,佛于此二若生等心。”卷3“观金与土平等二,刀破右胁左涂□檀,于此二人心差别。等视怨亲心无异相,此师真是世之良医。”卷19受此影响,禅宗也力倡毁誉不二的处世禅机:“心与空相应,则讥毁赞誉,何忧何喜;身与空相应,则刀割香涂,何苦何乐!” 《永嘉集》“禅门要旨,是无非。涂割怨亲,不不喜。”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卷1“身心如幻化,满眼没怨亲。”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752651.html
  •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

    ldquo;别境”,无论其所系属、伴随的状态如何,它们都是善恶性质上的“记法”。善的心理状态包括了十一种:信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...心理主义体系,乃是以贪、、痴为根本三毒,因而可以认为它的美德伦理即以念、慈悲、智慧为切要。这三条固然是“十善”的部分,然而按佛教法数枚举的惯例,其个别的条目之间原本就不必为...

    吴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1952920.html
  • 现代禅的戒律观(1)

    是究竟的,但应保留其他宗教也是究竟的可能。这不仅符合佛教宽容的精神,也是行者的表现。   十、现代禅菩萨僧团的建立,在台湾佛教史上是一个创举∣∣ 集阿含、般若、禅之精要,独自提出不共的道次第,并有...未果。意论之,大乘初兴,声闻僧之力犹强;况成立大乘僧团,即人事以向佛道,非当时之政治可容。受龙王之化而止,其在此乎!菩萨乘内摄僧之制,理同证而事不和;独来独往,仅能随机以适化。心愿普化有情,而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3053228.html
  • 佛教根本思想辨微--敬覆印顺法师“《我有明珠一颗》读后”

    “语诸弟子:一切诸法淫欲相、嗔恚相、愚痴相,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,所挂碍;以是方便,教诸弟子入一相智。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悔,心不悔故得生忍,得生忍故得法忍,于实法中不动如山。”[注二四]两段经文...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不贪不的境界,而又胆敢不畏俗世讥嫌,深入七情六欲的假相中,度化乐行根器的众生”[注四二]。换言之,是菩萨体证生之余,以方便智度化众生的表现。“火中莲华”一语则源出于《维摩诘经.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3553232.html
  • 心识与轮回

    。2.惭,因自己的过错而惭愧内疚。3.愧,因犯有过错而感差愧,颜对人。4.贪,不贪着财色名利等世俗之物。5.,心平气和,具容忍性,不起恼怒愤恨。6.痴,认同佛法的因果报应、缘起无我之理,没有...经典《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》即以阴阳解释人的心理活动,有云:“贪为阴,为阳,痴为风。”从明阳学说着眼,人的气(生命能量)与乘此气而生的诸心识既有阴阳,则必散尽断灭之理:若生命活动由阳气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453814.html
  • 唯识学——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

    别境心所:分别是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。  3、善心所:分别是信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4、根本烦恼心所:分别是贪、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  5、随烦恼心所:又分为...,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:  修竹数竿,石笋数尺,其地多,其贵也多也。  而风中雨中有声、日中月中有影,诗中酒中有情、闲中闷中有伴,  非唯我爱石竹,即石竹亦爱我也。  那么,试问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753817.html
  • 常用佛教名词英译

    apramada 不放逸 apratigha ||| 无碍 apratisamkya-nirodha 非择灭无为 apratisthita-nirvana 住处涅槃 apriya-...durmedha 愚 dutata 过失 dvaya-abhava 二 dvesa 恚 ||| dvesa 嗔恚 dvis 怨敌 dvadasa-astanga 十二因缘 dvara-bhutani 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75854124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概论

    Hri(shame.),四、愧 Apatrapya(humility.),五、贪 Alobha(absence of cupidity.),六、 Advesa(Absence of hate.)...   法字通常指法律、法则而言,义涉抽象。佛学所用法字,较寻常所谓法律、法则为具体,法字之义,其范围最广,固无论具体、抽象,言论上可以言论,思想上可以思想皆是也。事物之有者,可称为法,即事物之者,有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5854301.html